【时间】国际博物馆日十堰博物馆里的那些镇馆之宝

  在战火侥幸保存下的真武大帝铜像,几经辗转最终回归十堰,现藏于市博物馆。

  编者按每年的5月18日是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对于广大市民说,博物馆如同一本立体鲜活的历史教科书,穿梭其,就如同走进时空隧道,得以窥见人类历史的流徙变迁。

  在十堰,源远流长的历史异彩纷呈的文化积淀不仅促成了七大公立博物馆的建设,还诞生了诸多民间博物馆,如均州城郧阳府城砖瓦博物馆竹溪县红色记忆博物馆汽车模型博物馆郧阳培长报纸博物馆郧西农耕文化博物馆等。

  今天,十堰晚报推出际博物馆日系列报道,带大家一起感受这些博物馆的力量,观赏那些弥足珍贵的文物藏品,了解文物背后关于十堰的沧海桑田,从而帮助我们更加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

  博物馆是历史的载体,馆藏的文物更是千百年文化传承的缩影。据了解,我市有7座公立博物馆,分别为十堰市博物馆丹江口博物馆郧阳博物馆房县博物馆竹山博物馆武当博物馆郧西博物馆。七大博物馆各有千秋,馆藏文物也有不少奥秘。今天正值际博物馆日,记者整理了一份十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清单,帮助市民更好地了解十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石疙瘩竟是恐龙蛋化石

  郧阳区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闻名世界,市博物馆收藏了部分恐龙蛋化石。

  闻名世界的郧阳区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是迄今种类最多分布最集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群落。一批自青龙山的恐龙蛋化石便藏身于市博物馆。说起这批镇馆之宝的发现过程,博物馆工作人员如数家珍。

  1994年,一伙自河南的橘商到郧阳区柳陂镇青龙山做生意。当天道路泥泞,橘商们请附村民搬石头垫路,帮助车辆通行。这一搬不要紧,橘商们仔细对着石头看了半天,然后将橘子推到一旁,把这些石疙瘩心翼翼地搬上了车。

  过了几天,这些橘商又回到这里,以一块石疙瘩几角钱的价格,让村民帮他们搜集。要知道在1994年,几角钱对于村民说能买不少生活用品。

  一时间,石疙瘩换钱的消息传遍柳陂镇,当地立即请专业人士前鉴定,得知这些石疙瘩竟然是恐龙蛋化石。最后,河南商人自然没能带走这些化石。

  1997年7月,专家又在距离青龙山70公里的梅铺镇发现了227包恐龙骨骼化石。龙蛋存被评为当年轰动内外的重大考古发现。

  这些珍贵的恐龙蛋化石诠释着地球的历史与记忆,它不仅是地球演化历史的见证,也是自然法则的见证。

  几经辗转,六尊神像如愿归家

  600多年前,明成祖朱棣下令大修武当,30万工匠从各地赶,修建了气势宏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同武当山古建筑一起诞生的还有大量文物。如今时过境迁,由于历史原因,不少文物流失出市,令人惋惜。现存于市博物馆的六尊青铜像便是流失文物。好在几经辗转,它们最终回到家乡。

  1938年,驻扎武当山的民一兵团转移四川时,将武当山政庵遇真宫元和观太子坡等宫观里的千件铜像拆下,用马车运到陕西汉,欲走汉江水路运往重庆制造兵器。其间,大部分铜像被运往重庆后冶炼,铸造成了枪支。最后一批铜像抵达汉时,暴雨突降,汉江猛涨,无法渡江。为方便运输,部队决定就地冶炼。由于这些铜像的铸造年代不同,纯度不一,熔点也不一样,当神像被投入烈火之冶炼时,其一个炼炉发生爆裂。

  一直乔装打扮成马车夫,跟随车队的两名伺机抢救神像的武当道士趁机游说官兵,说炼炉爆炸是祖师爷显灵。官兵半信半疑,决定不再冶炼,一批珍贵神像因此幸免于难。两名道士连忙准备将神像运回武当山。当船行至安康时,武当神像被搬进了安康民众教育馆保存,从此这些铜像就滞留在安康。

  落叶总要归根。2006年,因建馆需要,十堰市政府向安康市政府提出了想收回神像的想法。经过安康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同意将安康存放的武当山道教铜像文物送回十堰。

  2007年6月,六尊武当山铜铸鎏金铜像移交给十堰,不少市民激动地说铜像回归十堰,体现了文物的原真性和武当山世界文化遗的完整性。

  张三丰铜铸鎏金组像自600年前的京城

  张三丰铜铸鎏金组像,造型端庄肃穆,服饰线条流畅,可见六百多年前的工匠技艺高超。

  在武当博物馆的二楼展厅内,张三丰铜铸鎏金组像是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张三丰组像包括一尊张三丰坐像和两尊分居左右的侍童立像,其张三丰坐像通高145厘米,两位侍童通高150厘米,三者总重3.5吨。三尊铜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组像,张三丰及两位侍童的面部表情均呈现出圆润祥和之态,搭配协调自然。

  据介绍,张三丰组像的铸造工艺非常繁琐,要经历画图铸模浇筑打磨鎏金等诸多流程。数百年前,这样的工艺在武当山地区基本上不可能存在。因此,这组造像是600多年前在当时的京城现北京制作好后,再运到武当山的。

  在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及起重设备的明朝,如何将这样沉重的造像从千里之外的北京运送到武当山?至今不得而知,但当时明朝皇帝对武当山的尊崇,从这一点不难看出。

  据介绍,张三丰组像全身做了鎏金工艺处理,原始模样应是通身金黄。但在数百年后的今天,无论是张三丰的坐像,还是两位侍童的立像,都已经失去原有的金色。原,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这组组像身的金粉已大面积脱落。有些可能是被人为刮掉了,还有一部分应该是在后期的供奉过程,经历一遍遍擦拭后导致金粉脱落。武当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仔细查看这组组像,不难看出上面有些许刮痕。

  木制圣旨牌刻录明成祖旨意

  木制圣旨牌刻有600多年前明成祖下旨颁布的道士戒律,并破格使用了龙纹团云纹饰。

  我将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二级文物;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三级文物。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一般文物。在武当博物馆内就存放着家一级文物一块漆木雕金圣旨牌。

  这块漆木雕金圣旨牌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根据圣旨牌上的落款日期,判断它出自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在文物专家和历史学者眼,它身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十分珍贵。据了解,这块漆木雕金圣旨牌原存于武当山五龙宫。不知什么原因,这块被供奉在宫观之的皇家圣旨牌流落到了民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武当山一位文管干部到五龙宫进行文物调查。他在五龙宫附一户农户家,无意间发现了一块红漆木牌。擦去木牌上的灰尘,圣旨两个字让这位文管干部欣喜不已。后经仔细辨认,木牌上的字迹确定了它的价值。

  这道圣旨牌通高129.5厘米,宽113.2厘米,底版的材质为百年以上树龄的银杏木,边框为杉木。圣旨牌朱红底金字,顶部呈半弧形,部楷书阴刻明成祖禁令,边框四刻有九条行龙,背面边框上则装饰有四合如意云纹图案。据已故文物专家朱家溍教授考证,制作这块圣旨牌需经83道工序,制作工艺非常考究,为武当山文物珍品。

  据介绍,圣旨牌上的这道圣旨是明永乐年间颁布给道众的,内容明确了道人触犯清规戒律后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虽然经历数百年,圣旨牌上的图案已经有些模糊,但内容仍可辨认。其轻则即时谴责,逐出下山,重则具奏闻,治以重罪字样,足以说明这道圣旨的主要内容是当时皇家要求武当山道众遵守清规戒律。圣旨上的落款日期清晰可辨,永乐十一年十月十八日的字样遒劲有力。

  据记载,武当山管理者在明清时期最高品阶为正六品,按理说还达不到使用龙纹云纹标识圣旨的标准,但明成祖在颁给武当山普通道众的这道圣旨上却使用了龙纹团云纹饰。由此可见,明成祖对武当山表示了极大尊重。

  唐三彩龙首杯体现墓主人的皇家身份

  李泰家族墓出土的唐三彩龙首杯体现了墓主人高贵的皇家身份。

  李泰系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因与皇太子李承乾争夺皇位的继承权而被贬往均州郧乡县今郧阳区,于公元652年死于郧乡县并葬在当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李泰家族墓出土了唐三彩龙首杯等多件精美文物。如今,这些文物珍藏在郧阳博物馆的展厅里。

  郧阳区城500米处,有一座马檀山,如今为郧阳区城关镇菜园社区的辖地。唐濮王李泰家族墓就安葬于此。

  如果不是因为丹江口水库的修建,或许唐濮王李泰及其家人的墓地至今还被埋藏于地下。1973年,原郧县砖瓦厂因为丹江口水库修建面临被淹而选择迁建,在砖瓦厂迁建取土的过程,施工队伍意外挖出一个地洞。消息传出,地方文化局派人勘查,发现这里居然是一片唐墓群。

  经过长期发掘,最终在这些墓葬,工作人员发掘了雕刻精美的墓志铭武士俑,还有金银铜瓷器玉璧珍珠及部分残缺的壁画。此外,还出土了陶器瓷器器皿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李泰次子李徽的陪葬品,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几件具有皇家身份的陪葬品,其最为出众的便是三彩龙首杯。其色彩绚丽造型精美,成为皇家用品的不二之选。

  唐三彩龙首杯属家一级文物,高7厘米长10.7厘米径长7厘米。杯筒形,侈口,前端上翘,直腹,底。杯一侧下腹部浮雕龙首,龙首双目圆睁,须飞扬,作张口吐水状,水柱上卷呈杯柄,与杯口相连,龙身上卷成杯身,龙身布满鳞纹。杯底安三个乳钉状足。

  李泰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的悲剧性和残酷性。李泰家族墓的发掘也为研究唐代血缘关系家族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在际博物馆日,回望祖先们走过的历程留下的创造坚守的风骨,更能让我们认识曾在十堰这片大地上所发生的沧桑之变。千年烟云,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了解历史读懂历史。秦楚网记者 仑